长相思·山驿

词牌名长相思|朝代:宋朝|作者:万俟咏|

短长亭,古今情。楼外凉蟾一晕生,雨馀秋更清。

暮云平,暮山横。几叶秋声和雁声,行人不要听。

古诗简介

长相思·驿》是北宋末南宋初词人万俟咏所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与《长相思·》词意相近,写法与用韵相类,或是同时所作。
作者通过描写雨后山驿的黄昏景色,借用暮、暮山、几片秋叶和雁声营造了一个秋季萧瑟凄凉的氛围,烘托出词人的羁旅之思。全词语淡情深,工于写景,善于造境。

翻译/译文

短亭长亭,古今离情。高楼外清冷的月亮被罩上了一圈光晕,后的秋天格外凄清。
淡淡,远山茫茫。秋叶落地声伴着孤雁哀鸣,远游的行人不忍听。

注释

①山驿(shānyì):山路上的驿站,指作词之地。
相思: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作词调名。调名取自南朝乐府“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句。又名《相思令》、《双红豆》、《吴山青》、《山渐青》、《忆多娇》、《长思仙》、《青山相送迎》等。
②短长亭:古代驿道五里设一短亭,十里设一长亭。此代指行旅、行程。
③古今情:古今相同的离情。
④凉蟾(liángchán):秋月
⑤晕:晕,月亮四周的光环。
⑥馀(yú):剩下、遗留。
⑦横:地理上指东西向,此指远山迷茫。
⑧和:应和。

赏析/鉴赏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词人早年所作。当时词人屡试不第,羁旅异乡,几欲灰心,恰逢阴,彻难眠,雨后登亭,临亭就所望所感而发此作。

文学赏析
《长相思》为万俟咏写行旅之作,上片点明时序和地点,下片含蓄表达行人的愁思。通篇萧疏冷落,情在言外。这首词全词围绕着词人于秋季后登亭的所见所闻,秋季雨后的凄凉孤寂的氛围,烘托出作者的思乡之情。
上片起首两句,写山驿望中所见,兼含旅思。两个短句,从时、空两方面着笔,而想象纵横驰骋,其感情色彩增强而意境加厚。第三句客观写景:“楼外凉蟾一晕生。”这句话写到小楼在月影下独立,月影映衬着小楼,词人将深秋月夜描述犹如一样。用“蟾”而不用“月”、“兔”字,不仅平仄妥贴,而且因为蟾蜍这种动物喜欢潮湿而体表是冷的,更能表现出“凉”意,“凉”字又暗示了行人触景所生的感情感情。黄蓼园说此句“仍带古今情之意”,可谓善于体会。“晕”是“雨馀”景象,又是起的征兆,此句近启“雨余秋更清”一句,远兴“几叶秋声”一句。
下片仍是写驿楼上的所见所闻,思乡的客愁表现得更强烈。过片“暮山平”两句,扣住“山驿”的“山”字,描写日暮黄昏时的山中景象。太阳渐渐西沉,暮云合拢。远远望去,群山模糊一片,山中的暝色越来越深了。云空阔而单调,使得整首词读后给人萧瑟之感。大笔地涂抹,景象开阔而沉郁,浓重的暮色有力地烘染着游子的乡愁。“几叶秋声和雁声”,则由视觉而听觉。所见既已如此,所闻更使心惊。吹叶落,秋声萧瑟,再加上南归大雁的鸣叫,此情此景,真让人难以承受。因而词人不禁呼出“行人不要听”,把深浓的乡思推向高潮。水到渠成,收合自然
“山驿”,离不了楼台亭阁:“短长亭,古今情。“小词写羁旅愁思,多由山驿景物映衬,凉秋雨、暮云、晚山,一系列触人乡思的景物,再加上叶声、雁鸣,一派萧瑟,使词人动容。全词构图精简,语淡情深。

万俟咏的诗词曲代表作

万俟咏(“万俟”是复姓,读作mòqí),北宋末南宋初词人。字雅言,自号词隐、大梁词隐。籍贯与生卒年均不详。哲宗元佑时已以赋见称于时。据王灼《碧漫志》卷2记载:“元佑时诗赋老手”。但屡试不第,于是绝意仕进,纵情歌。自号“大梁词隐”。徽宗政和初年,召试补官,授大晟府制撰。绍兴五年(1135)补任下州文学。善工音律,能自度新声。词学柳永,存词27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