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词牌名,又名“踏雪行”“踏云行”“柳长春”“惜余春”“转调踏莎行”等。以晏殊《踏莎行·细草愁烟》为正体,双调五十八字,前后段各五句、三仄。另有双调六十六字,前后段各六句、四仄韵;双调六十四字,前后段各六句、四仄韵变体。代表作品有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等。

踏莎行 汪东

  • 1.《踏莎行·题揽蕙词,用碧山题草窗词卷韵清朝·汪东去国情怀,悲秋才调。行吟莫恨知音少。三闾哀怨此中遗,楚江何处无芳草。泪洗欢悰,酒添愁抱。旧时心事休重道。却怜萧瑟庾兰成,如今也向江关老。
  • 2.《踏莎行·春到东斋清朝·汪东春到东斋,花开西府。愁心直寄江干渡。年年江水总平堤,何曾一滴东流去。归讯难凭,佳辰休误。清溪花好应无数。细思此地即江南,家山更肯留人住。
  • 3.《踏莎行·银烛交枝清朝·汪东银烛交枝,香炉微晕。低鬟按拍歌声稳。出门星斗影垂垂,高楼渐远荒城近。断续蛩吟,凄凉雁信。孤舟拥被寒成阵。秋江尽处有丛芦,飞花莫上行人鬓。
汪东(1890-1963) 初名东宝,字旭初,号寄庵、寄生、梦秋。吴县人,早年就读于上震旦大学,1904年东渡日本,在早稻田大学毕业,结识孙中山,入同盟会,鼓吹革命,任《民报》主编。民国时,历任中央大学文学院教授、中文系主任、文学院院长。解放后,先后任苏州市政协常委、副主席、江苏省政协常委、民革苏州市主任、民革江苏省副主任等职。为章太炎弟子,凡经史百家,无不研习,在音韵学、训诂学、文字学等诸方面,都有创获。精于词学,又擅书,能山水,精画梅。在南京与黄季刚居近,为绘《量守庐图》并集联:"此地宜有词仙,皆上客;何人重赋清景,一丘一壑也流。"死葬吴县越溪陆墓山。 有《词学通论》、《梦秋词》、《汪旭初先生遗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