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劳亭歌

朝代:唐朝|作者:李白|

金陵劳劳送客堂,蔓草离离生道旁。

古情不尽东流水,此地悲风愁白杨。

我乘素舸同康乐,朗咏清川飞夜霜。

昔闻牛渚吟五章,今来何谢袁家郎。

苦竹寒声动秋月,独宿空帘归梦长。 

古诗简介

劳劳亭歌》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此诗借送别抒发作者自己的伤感,诗中作者自比谢灵运,自矜其才不减于袁宏,感叹孤独寂寞、无人赏识之情。全诗善用蔓草、悲秋月等意象,寓情于景,渲染凄凉氛围。

翻译/译文

金陵城南面有一座送客的劳劳亭,亭边道旁长满了离离的野草

自古以来,别情不如长江东流之水,再加上此地的白杨悲,更伤人情。

我像谢灵运一样缘流乘素舸,清霜之长江的清流上朗咏。

曾闻昔日的袁虎在牛渚之下咏诗,被谢尚宠遇,而今我之诗才不在袁家郎之下。

而今所遇唯有苦寒声动秋月而已,可惜没有知音,只能独宿空寄情于归梦之中。 

注释

⑴劳劳亭:又名新亭,在今南京市西南,三国时吴筑。题注:在江宁县南五十里,古送别之所,一名临沧观。

⑵离离:草茂盛貌。

⑶“悲风”句:语出《古诗十九首》:“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

⑷素舸(gě):不加装饰的。康乐:即谢灵运,东晋文学家。以其袭封康乐公,故世称谢康乐。

⑸朗:声音清晰响亮。川:指长江

⑹牛渚(zhǔ):即今安徽采石矶。五章:五首诗。

⑺今来:即如今。何谢:意谓不逊色。袁家郎:指袁宏,东晋文学家、史学家。

⑻苦竹:竹有淡竹苦竹二种,其茎叶不异,其味有别,以其笋味之苦淡而名。   

创作背景

此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八年(749)李白游金陵时。当时李白离开长安已有多年,依然有着对国运的关切和对朝廷的眷恋,因此借劳劳亭送别以抒发自己无人赏识的伤感。 

赏析/鉴赏

整体赏析

此诗中李白自比于谢灵运,自矜其才不减于袁宏,寄情于归梦而已。而叹时无谢尚,无人赏识,只有独宿空船。

开篇“劳劳送客”点出送别背景,“蔓草离离”以道旁草象征离情别绪。三、四两句抒发感情用了比喻、拟人手法,其中“愁”字把感情进一步推进。五至八句运用典故,诗人自夸山水之趣既同谢灵运,而吟咏之妙又不减袁宏,并感叹无人赏识自己,这里表现了诗人很自信、自傲。最后两句是“苦竹寒声动秋,独宿空帘归梦长”描绘了一个场景,在秋夜风吹苦竹的凄凉氛围下,诗人独宿空船,只能寄情于归梦。

诗人寄情归梦,寓情于景,抒发自己孤独寂寞、苦无知音、无人赏识的痛苦情感,从而点明了诗的主旨。诗的结尾描绘了秋夜风吹苦竹的情景,渲染凄凉氛围,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回味无穷。同时,诗人借月亮时间意象以抒写自己的无限愁思。诗人选择了秋月这个时间意象,把“悲哉秋之为气也”这种传统的悲秋主题加入秋月意象中,用“蔓草离离”“白杨悲风”“苦竹寒声”“独宿空帘”等一系列意象图景表现了作者像东流水一样不尽流淌的离情别绪。   

名家点评

元代萧士赟:“此诗意乃太白自比于灵运,而又自叹其才不减袁宏,而无谢尚之见知。“独宿空帘”,寄情归梦,亦可哀矣。”(《李太白诗醇》)

明代陆时雍:不必他奇,气格声调高视一世。(《唐诗镜》)

明代唐汝询:说“天下”见非寻常,“伤心处”妙。(《汇编唐诗十集》)

清代方东树:“昔闻”以下发兴。收句归宿。(《昭昧詹言》) 

相关古诗分类

李白的诗词曲代表作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汉族,祖籍陇西成纪。一说出生于碎叶城(当时属唐朝领土,今属吉尔吉斯斯坦),4岁时跟随父亲迁至剑南道绵州。一说即出生于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