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目飞花万点,回首故人千里,把酒沃愁肠。

江上春山远,山下暮云长。相留相送,时见双燕语风樯。满目飞花万点,回首故人千里,把酒沃愁肠。回雁峰前路,烟树正苍苍。

漏声残,灯焰短,马蹄香。浮云飞絮,一身将影向潇湘。多少风前月下,迤逦天涯海角,魂梦亦凄凉。又是春将暮,无语对斜阳。 

赏析/鉴赏

文学赏析

这首词选词造语功夫极深,差不多字字句句都经得起反复咀嚼。开头的“江上春山远,山下暮长”二句,选用江、山、这些巨幅背景入词,同时用“远”字、“长”字预示行人辽远的去向,用“春”字、“暮”字勾勒最叫人伤神的时令。因此,起首十字在点明“相留相送”之前,就已蓄涵了惜别的全部情绪。这首词的开头虽纯用景语,但容得全篇主意,可算写景笼罩兼擅。由于一二句发兴高远,所以词篇刚一开始,作者的感情便被很快推向高峰,于是紧接着就有“相留相送”一句。词写到这里,看来留、送时梗塞在胸中的激情要奔涌而出了。谁知刚说完了这四个字,作者却突然打住,来了个“时见双燕语樯”。“相留相送”的心情是怎么样的作者反而只字不提。这种欲说还休的情态,既告诉人们别情凝重,难以言语摹写,同时又使文势跌宕,于一张一弛之中显出了作者炼句谋篇的功夫。“双燕语樯”语出杜甫《发潭州》诗中“樯燕语留人”,是借物写人,从侧面补叙“相留相送”中的情意。“满目”以下三句分写三个时段:“满目飞万点”仍是别时所见,“回首故人千里”已是分手远去,“把沃愁肠”则是别后独处了。词篇写别离,于离别情绪却没有一个字的正面点染,只用当时所见的江、山、云、双燕、飞烘托离人的辛酸,这在古人诗词中已属少见;至于把别去的速度写得那么迅疾,近乎是叠印了由言别到分手到孤单的一个个镜头,则无疑又是抒写离人凄苦最有效的手段。“飞花万点”隐含了杜甫曲江》诗“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的“愁”字意;用“千里”明提两地遥远的距离,用“沃”反衬愁肠回绕的痛楚,都极有分量。“回雁峰前路”是设想中的来日前程,但是作者到了那里,还能否返回呢,“烟树正苍苍”便告诉你:那里渺茫难测,何从预料归期。由此可知,前途中山、水正多,词中独写“回雁峰”是有讲究的。

下半阕,例由三个三字句起头。作者利用这一形式,选取漏、灯、三种事物表现行人单调的旅途生涯。其中,写漏声用“残”,写灯焰用“短”,字面上是说将尽,骨子里却在暗示作者经历着一个不眠之夜。“蹄香”是用蹄尚有踏花余香,来说明主人公驻足不久。然而漏残焰短,天亮在即,新的跋涉又将开始。―“马蹄香”三字在前两句的配合下产生这么深沉的含义,是“踏花归去蹄香”那个名句也比不上的。“浮云飞絮,一身将影向潇湘”接写未来的旅程。词用“浮云飞絮”以比旅人,尚是古人诗文中的常见手法;而“一身将影”用上“将”字,把“形只影单”的意思予以翻新,就开始露出逋峭之势;至“向潇湘”三字虽只引入地名,但潇湘为湘江的别称,位置在衡山之南,连系上半阕中“回雁峰前路”一句,则作者心中那雁已回头人仍南下的痛楚,是连木石也要为之感动的。“多少”以下三句写“一身将影向潇湘”时的情绪,其中“多少风前下”既说自己的孤独,又回忆往日风前月下的幸福与团聚,在对比中写尽思念,写透凄切。“迤逦天涯海角”从回雁峰、潇湘再往极远推开,并由“多少风前月下”的美好回忆中惊醒,于是自然吐出了“魂梦亦凄凉”这一撕裂肝肺的呼声。结尾处的“又是春将暮”既呼应“江上春山远”,又挽住不尽的跋涉;“无语对斜阳”既呼应“山下暮云长”,又挽住无穷的凄凉。有了这两句,不但可以总揽全篇大旨,形成“众流归海”之势,而且也使词作首尾连贯,浑然一体。此外,结处出现“无语对斜阳”的词人形象,把所有的情思全凝聚在他那深沉的眼神里,也极耐寻味。这首词以形象结尾,情中有景,则可收动荡、迷离之双重效果。

这首词赋离愁,从“春山”、“暮云”以下,选用一连串最能叫人愁绝的景物,间用比兴与直接抒写之法,多方面渲染个人情绪,写来愁肠百转,深沉郁结,若不胜情。然而,词篇从“相留相送”写起,一气贯过回雁峰潇湘,直至天涯海角,又似江河流注,虽千回百转,却能一往直前。气脉贯通,精魄飞动,沉郁中不见板滞,反见疏快。 

名家点评

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主编夏于全《唐诗宋词 第20卷 宋词》:全词情景相融,景中有情,情中见景,语气哀惋,情意凄切,谋篇布局,更是独具特色,首尾照应,风格疏朗飘逸,堪称词人词作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葛长庚的诗词曲代表作

白玉蟾(1134~1229),原名葛长庚,世称紫清先生。北宋琼管安抚司琼县五原都显屋上村(今南省琼山县石山镇典读村)人。书法善篆、隶、草,其草书如龙飞动;艺特长竹石、人物,所画梅、人物形象逼真;又工于诗词,文词清亮高绝,其七绝《早春》被收入传统蒙学经典《千家诗》。所著《道德宝章》(又称《老子注》),文简辞古,玄奥绝伦,独树一帜,被收入《四库全书》。其他著作有《海琼集》、《金华冲碧丹经秘旨》、《海琼白真人语录》、《罗浮山志》、《海琼白玉蟾先生文集》等。是海南历史上第一位在全国有影响的文化名人。

相关诗句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