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潜简介

吴潜的诗词曲代表作

吴潜(公元1195年—公元1262年)字毅夫,号履斋,原籍宣州宁国(今属安徽),出生于浙江德清新市镇。南宋宁宗嘉定十年(1217)举进士第一,授承事郎,迁江东安抚留守。理宗淳祐十一年(1251)为参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封崇国公。次年罢相,开庆元年(1259)元兵南侵攻鄂州,被任为左丞相,封庆国公,后改许国公。被贾似道等人排挤,罢相,谪建昌军,徙潮州、循州。

姜夔吴文英等交往,但词却更近于辛弃疾。其词多抒发济时忧国的抱负与报国无门的悲愤格调沉郁,感慨特深。著有《履斋遗集》,词集有《履斋余》。

吴潜生平

  横亘皖浙边境的天目有一千秋雄关, 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上演过一幕幕金戈铁的故事。关下地名曰梯,唐朝诗人罗隐有“回望千秋岭上”之誉,其“山若城廓之状,土有生化之机”,这就是一代名相吴潜的故里。

  吴潜1195年诞辰。嘉定十年(1217年),二十三岁的吴潜参加科举考试,高中进士第一,成为宁国1300年科举考试中唯一的状元。吴潜初授承事郎、签镇东军节度,后逐步升迁,历任太府卿表权沿江制置、知建康府、江东安抚留守、知庆元府兼沿制置使、权兵部尚书、吏部尚书、工部尚书,以吏部尚书兼知临安府。淳祐十一年(1251年),入为参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开庆元年(1259年)拜左丞相兼枢密使。

  吴潜为人正直不阿,无论是在地方任职,还是权掌六部,他都以正直无私、忧国忧民、忠义爱国闻名。时值南宋末年,蒙古大军不断南侵,吴潜于民族危亡之际出任宰相,颇想力挽狂澜,救国家于不坠。他曾对宋理宗赵昀惊呼:“国家之不能无敝,犹人之不能无病。今日之病,不但仓、扁望之而惊,庸医亦望而惊矣!”又曾上书议政:“边事当鉴前撤以图新功,楮弊当权新制以解后忧”。在上丞相史弥远论政事中,提出:“一格君心,二节奉给,三振恤都民,四用老成廉洁之人.五用良将以御外患,六革吏弊以新治道。”对蒙古,吴潜主张和、守、战三者结合:“以和为形,以守为实,以战为应。”但是,由于南宋王朝的腐败,吴潜的雄图大略成空。景定三年(1262年),他因反对立赵禥(即宋度宗)为太子。惹怒了宋理宗,被革去丞相之职,贬黜广东潮州,任循州(今广东龙川)安置。不久,吴潜即忧愤去世。后来赵宋王朝为吴潜恢复荣誉,追赠少师。

  传说吴潜去世前自知死日,曾对人说:“我将逝,风大作。”他临死前,果然风雷大作,四鼓开霁,吴潜撰作遗表,作诗颂,端坐而逝。百姓闻之,无不嗟叹悲恸。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祸国殃民贾似道被贬官抄家,由县尉郑虎臣押解循州安置。途经福建一古寺,郑虎臣见壁上有吴潜南行所题字,不禁忿忿不平地问贾似道:“吴丞相何以至于此。”贾似道脸露愧色,不敢回答。至漳州时,因知府赵介如为贾似道门客,竟设宴为贾洗尘。郑虎臣暗自思忖:潮汕贾氏门徒甚多,一旦入粤境,杀贾难以得手。出漳州城时,遂果断将贾处死于木棉庵内。赵介如闻之,便前往哭祭道:“呜呼,履斋死循,死于宗申;先生死闽,死于虎臣。”只此四句,道出二相的死因。一忠一奸,天理报应,昭然若揭。赵宋王朝后来为吴潜恢复荣誉,追赠少师。因此,在《义门吴氏谱》中,吴潜便有“公贤相状元左右丞吏兵工三部尚书枢密使封金陵郡开国公加封崇国相国庆国改封许国公赠少师”的冗长头衔。

  为旌表吴潜及族人,吴潜故里云梯建有“三贤祠”,宁国县城敕建有“状元坊”(已废)。

  开庆元年,理宗封诰曰:吴潜“天资忠亮,问学渊深。负经纶致远之才,抱博古通今之蕴。指陈谠论既有保安社稷之谋,措置时宜尤着沥胆洗心之策”。

  《义门吴氏谱》中称吴潜为:“宋贤相状元左右丞吏兵工三部尚书枢密使封金陵郡侯金陵郡开国公加崇国相国庆祝国改封许国公赠少师。”

吴潜的诗词

  • 1.《喜雨三首·古佛炉前一柱香宋朝·吴潜古佛炉前一柱香,神龙夭矫挂空苍。人閒祥瑞六月雨,枕上吟哦终夕凉。不待白渠纷畚锸,俄惊赤卤屹仓箱。自惭太守无功德,帝力惟知荷圣皇。
  • 2.《谒金门·风韵彻宋朝·吴潜风韵彻。满架平平铺雪。贾女何郎盟共结。睡浓香更冽。春去悄怀怎说。却喜不闻蹄鴂。月夜时来闲蹀屧。故园三载别。
  • 3.《满江红·细阅浮生宋朝·吴潜细阅浮生,为甚底、区区碌碌。算只是、信缘随分,早寻归宿。造物小儿忺簸弄,翻云覆雨难擐触。谩一堆、岁月鬓边来,跳丸速。 田二顷,非无粟。官四品,非无禄。更不...
  • 4.《贺新郎·未是全衰暮宋朝·吴潜未是全衰暮。但相思、昭亭数曲,水村烟墅。只比儿儿额上寿,尚有时光如许。况坎子、常交离午。须信火龙能陆战,更驱他、水虎蟠沧浦。昆仑顶,时飞度。 东皇蓦向昆仑...
查看吴潜所有诗词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