鹊桥仙》,词牌名,又名《鹊桥仙令》、《金风玉露相逢曲》、《广寒秋》,双调五十六字,前后阕各两仄韵,一韵到底。前后阕首两句要求对仗。

关于“鹊桥仙”这一词牌名的由来,一说因欧阳修有词“鹊迎桥路接天津”一句,取为词名。又有一说,此调因咏牛郎织女鹊桥相会而得名。以上说法都表明了这一词牌与“鹊桥相会”的神话有关。古时关于“鹊桥”的神话,以东汉应劭《俗通》中“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的记载为最早。至唐时,民间传说更为普遍,人多有吟咏。该调当于此际产生。

鹊桥仙 奭良

  • 1.《鹊桥仙·寿次丈六十清朝·奭良不唱笙歌,不延棋履。只一幅、仁组义织。大椿岁月正灵长,刚到了、初桄福地。枣大如瓜,芝圆似笠。问那及、公门桃李。蜀川周叟浙川王,恰有个、前修比例。
  • 2.《鹊桥仙·天上碧桃清朝·奭良天上碧桃,日边红杏。难共秋风竞。半江芦溆一枝斜,正出水、伶俜不定。初日高楼,流霞金井。恰照出、新妆靓。霜姿已是耐寒枝,况有个、梅花接引。
1851-1930,字召南,满洲镶红旗人,裕瑚鲁氏。贵州按察使承龄之孙,赵尔巽表侄。屡试不举。早年颇负诗文,有“八旗才子”之称。历任数省道员,辛 亥革命后去官。熟悉清史掌故,著有《野棠轩文集》、《史亭识小录》等。民国时期,应清史馆总裁赵尔巽聘,在馆有年,曾修订《清史稿》中的部分内容。他主要 参与列传撰写并校订本纪,太祖、圣祖、世宗、仁宗、文宗、宣统六朝本纪均为其所辑。